肛門癌

疾病介紹


肛門癌,是在肛管內或肛周邊皮膚處出現的皮膚癌,由於肛門在大腸最末端,因此屬大腸癌之一,佔全部大腸癌個案中1-2%;好發於60歲以上長者及男同性戀者;非不治之症,痊愈率達90%;另一方面,肛門癌細胞有機會擴散至腹部、盆腔淋巴結、陰道。

 基本上,患上肛門癌者在發病初都只會以為自己生有痔瘡,延誤治療的最好時機,所以又被稱為沉默的癌症。

 肛門癌可分為三類,鱗狀癌、腺癌和黑色腺素瘤;其中鱗狀癌佔分類的80%,腺癌佔15%,黑色腺素瘤只有5%。


發病原因


HPV病毒

 

病徵


  • 早期肛門癌的症狀和痔瘡相似,容易被搞混,不易察覺,但也有不同之處
  • 感覺有腫塊
  • 肛門異常:隱隱作痛、大便帶血、痕癢、急便、便秘
  • 失禁:表示腫瘤生長到肛門開關致括約肌鬆弛

 

可出現的併發症


長期排出血便或會造成慢性貧血


高危人群


  • 60歲以上長者
  • 吸煙者
  • 免疫力低者:愛滋病患者、曾接受器官移植手術者
  • 肛門長期發炎者
  • 男同性戀者:比普通人罹患風險高出17倍
  • 患有肛門上皮內瘤變者
  • 感染HPV病毒後曾出現肛疣者

 

應做檢查


  • 子宮頸抹片檢查:可以檢驗出早期的肛門癌,準確率達70 %
  • 肛門鏡檢查術:這檢查方法較敏感不適,並未廣泛使用;高解析度肛門鏡檢查比普通肛門鏡檢查更清晰有效
  • 活檢:切出及化驗肛門附近所有可疑腫塊,特別是肛門上皮內瘤,確定病變作癌症的風險


相關療法


1.電療和化療:研究指併用電療和化療的成效比手術更好,約60-70%患有鱗狀癌者可痊癒;副作用為失禁 

2.局部切除肛門:用於鱗狀癌;只適合初期、體積小、接近皮膚表面的腫瘤細胞;用於放射化療無效時;局部切除後會進行皮膚移植手術

3.切除全肛門:俗稱「封肛」;大多用於肛門腺癌、復發率高、面積較大的腫瘤;切除整個肛門及直腸後在病人腹部左下方開口作往後排便之用 

黑色腺素瘤屬十分棘手的癌症,治療效果一般不太理想。


預防方法


  • 注射HPV疫苗
  • 禁止肛交
  • 保持健康的性生活


相關專科

外科


協會

香港防癌會


References

https://hkacs.org.hk/tc/medicalnews.php?id=179

圖片:Shutterstock


以上建議療法只供參考,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、診斷或診治。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, 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。